1.2.1 原子
本节假设读者已经熟悉科学计数法(scientific notation),以及一些基础物理知识,如直径,质量,电性。
大量的实验已经证实:物质由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,而原子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[1]。
原子直径大约为100pm(10-10m),质量在1.67 × 10-27kg 至 4.52 × 10-25 kg之间。不同的原子的直径与质量各不相同。
思考1:金属铁由铁原子组成。一个铁原子的质量大约为9.288×10-26kg,请估算1.000kg纯铁中含有多少个铁原子。
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。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,其直径大约为10-15m,占据几乎所有原子的重量。电子在原子核的外部运动。
原子核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一定数量的中子构成。下图为氦原子的结构。其中,左下角粉色的点为原子核,周围黑色的"云"代表电子。(更准确地说,代表电子的概率分布。)右上角的图中,紫色和红色粒子分别代表质子和中子。
所有的质子都是完全相同的,中子和电子也如此。质子的质量与中子的质量相近,而电子质量非常小,是质子质量的1/1836。质子带有1个单位的正电荷,中子不带电,电子带有1个单位的负电荷。质子,中子和电子的物理参数总结如下:
粒子 | 质量/kg | 电荷/C | 相对质量 | 相对电荷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质子 | 1.6726219 × 10-27 | 1.602176634 × 10-19 | 1 | 1 |
中子 | 1.6749274 × 10-27 | 0 | 1 | 0 |
电子 | 9.1093837 × 10-31 | -1.602176634 × 10-19 | 0.00055 | -1 |
原子序数(又称核电荷数)为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,用Z表示。原子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用N表示。原子的质量数(又称核子数)为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加中子数,用A表示。A=Z+N。
原子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同,使得原子不带电。一个稳定的原子核的中子数通常与其质子数接近,或稍大于其质子数,且其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不能太多。质子数与中子数配比不好的原子核不能稳定存在,会自发衰变成其他原子核。下图为所有存在的原子核列表,横坐标为质子数,纵坐标为中子数,只有黑色的点是稳定的原子核。
思考2(超纲警告):亚里士多德认为:物质可以无限细分下去。不借助显微镜等研究微观的仪器,能否推翻他的观点,即,证明物质在微观上由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?
稳定的原子很难失去或得到一个质子或者中子。相比而言,原子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较为容易。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(ion),有关离子的内容将在后续的章节进一步讨论。
思考1答案:
纯铁的质量=铁原子的个数×每个铁原子的质量。
1.000kg纯铁中含有铁原子的个数=1.000kg/(9.288×10-26kg)=1.077×1025个。
思考2答案:
不借助直接的显微镜观察,确实不能证实物质在微观上由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,但是一些实验现象暗示了这个理论。
定比定律(普鲁斯特):每一种化合物,无论如何制备,其组成元素的质量比一定。
倍比定律(道尔顿):若两元素可以生成两种或以上的化合物时,在这些化合物中,一元素的质量固定,则另一元素的质量呈简单整数比。 相比于原子论,物质无限细分论很难解释以上现象。
后续章节将详细讨论有关“化合物”,“元素”的知识。
对本节内容有贡献的科学家包括:
-
道尔顿,阿伏伽德罗:提出并完善现代原子论
-
爱因斯坦,佩兰:证明原子论
-
汤姆逊,卢瑟福,查德威克:发现电子,原子核,质子,中子(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)
-
密里根:测量了电子的电荷量(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)
-
汤姆逊,卢瑟福,玻尔:提出并完善原子模型
图片来源:
- https://openstax.org/books/chemistry-2e/pages/2-2-atomic-structure-and-symbolism
-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Stable_nuclid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