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4.3 溶液与电离 - Solutions and Ionization


将少量食盐(NaCl)投入水中,食盐分子会逐渐扩散到水中,直至固体物质消失。此过程中,食盐为溶质,水为溶剂,最终得到的液体物质为食盐水溶液,简称食盐溶液,这一过程叫做食盐的溶解(Dissolution)。

溶液(Solution)是由两种(或多种)物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(Homogeneous mixture)。在这种混合物中,溶质(Solute)是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(即溶剂,Solvent)中的物质。[1]通常来说,溶质的量较少,溶剂的量较多。溶质,溶液都可以是固体、液体或气体。

水是化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溶剂。

当溶解发生时,溶质分离成离子或分子,每个离子或分子都被溶剂分子包围。溶质颗粒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溶剂化(Solvation)。[2]


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可以用溶质的量(质量,或者物质的量)与溶液的体积之比来表示。物质的量浓度(摩尔浓度)是溶质的物质的量(摩尔数)与溶液的体积之比,通常用c表示,单位为mol/L;质量浓度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体积之比,单位为g/L。

思考1:将111g CaCl2 溶解在2L水中,求CaCl2的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。CaCl2的摩尔质量近似为111g/mol。


溶剂可以溶解溶质的量往往是有限的,当溶质的量超过溶剂的溶解能力时,溶质无法继续溶解,此时溶液已经饱和(Saturated),称作饱和溶液。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决定了溶质的饱和浓度。溶质的饱和浓度与溶质和溶剂分子的极性有关。

注,也有一些溶质在一些溶剂中不会饱和,比如,水和乙醇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,所有气体之间的溶解也都不会饱和。

通常来说,如果溶质的饱和浓度高于1g/L,称作可溶;如果溶质的饱和浓度在0.01g/L至1g/L之间,称作微溶;如果溶质的饱和浓度低于0.01g/L,称作不溶。以下为一些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性。

饱和溶液

饱和溶液


中性粒子转化为带电粒子的过程称作电离(Ionization)。

注:在化学范畴中,“电离”一词通常只用于描述2种过程:一是电中性(即不带有电荷)的原子或分子获得或失去电子,从而形成离子,之前的章节提及的电离过程均属于此过程。二是离子性较强的化合物,在溶液中分解为正负离子的过程,本章讨论的电离过程属于此过程。


在水溶液中,离子化合物,和离子型较强的共价化合物在溶解时会发生电离,分解为正负离子。而离子型较弱的共价化合物在溶解时不会发生电离,仍保持分子状态。含有正负离子的,可以导电的物质(比如含有离子的溶液)称作电解质(Electrolyte)。当电极(Electrodes)放入电解质中并施加电压(voltage)时,电解质就会导电。对溶液进行通电可以使得溶液发生非自发化学反应(Non-spontaneous chemical reaction),这一操作称作电解(Electrolysis)。

后续的章节将详细讨论电解过程。


此外,也称在溶解时能够电离的化合物为电解质(Electrolyte),不能电离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(Nonelectrolyte)。对于电解质化合物,如果在溶解时,几乎全部的溶质分子都发生电离,此电解质称作强电解质,此电离过程称作完全电离;如果只有一小部分溶质分子发生电离,此电解质称作弱电解质,此电离过程称作部分电离。离子化合物往往是强电解质,而共价化合物既有强电解质,也有弱电解质,也有非电解质。

注:在纯水中,水分子本身也会发生部分自发电离,形成水合氢离子 H3O+(常简化为氢离子 H+),和氢氧根离子 OH-。25℃时,纯水含有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分别为1.0×10-7mol/L和1.0×10-7mol/L。

  • 常见的强电解质包括:HCl,HNO3,H2SO4,NaOH,NaCl,CaCl2,Na2SO4,NaNO3等。

  • 常见的弱电解质包括:H2O,CH3COOH,HgCl2,NH4OH等。

  • 常见的非电解质包括:C6H12O6,C12H22O11等。


因为溶液环境可以将溶质分散均匀,增加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,所以很多反应在溶液中发生的速度要明显更快,或者仅在溶液中发生。比如,

Fe(s)+CuSO4(aq) → Cu(s)+FeSO4(aq) (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铁)

此反应仅在溶液中会发生,在固体状态下则不会发生。


如果反应物在溶液中会电离,则此化学反应本质上是离子间的化学反应。事实上,上述铁和硫酸铜在溶液中的反应中,硫酸根离子并没有参与反应。我们可以将反应中所有电离的物质的阴阳离子写出来,并约掉反应前后不变的离子。则此方程式改写为:

Fe(s)+Cu2+(aq) → Cu(s)+Fe2+(aq)

含有离子的方程式即为离子方程式(Ionic equation),离子方程式中只包含参与反应的物质,不包含不参与反应的离子,更准确地描述了反应的本质。

思考2:将以下反应写成离子方程式:

  • Na2CO3(aq)+2HCl(aq) → 2NaCl(aq)+H2O(l)+CO2(g)
  • CaCl2(aq)+2NaOH(aq) → Ca(OH)2(s)+2NaCl(aq)



思考1答案:

CaCl2的质量浓度为111g/2L=55.5g/L,摩尔浓度为111g/111g/mol/2L=0.5mol/L。

思考2答案:

  • CO32-(aq)+2H+(aq) → H2O(l)+CO2(g)
  • Ca2+(aq)+2OH-(aq) → Ca(OH)2(s)


对本节内容有贡献的科学家包括:

  • 阿伦尼乌斯(Arrhenius):提出了电解质的概念,认为电解质在溶液中分解为正负离子。(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)